当前位置: 中国石油大学报 >> 第 11 期 >> 第 006 版  学院风采
  重构PDF  双层PDF 

征程万里云鹏举 风正帆悬正可期(附图片)
—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五周年纪实
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

出版日期:

  2018年7月13日,学校围绕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“两步走”战略目标,着眼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以及“双碳”目标等新形势,按照“强化、拓展、提升”学科建设总思路和学校办学总体发展要求,组建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。同时,成立新材料研究院,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建设、管理和运行。
  五年来,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围绕“建设成国内一流、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型学院”的建设目标,秉承“关爱学生、尊重学者、崇尚学术”的价值追求,扎实做好顶层设计,强化师资队伍建设、凝练学科方向、做好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、拓展对外交流和合作渠道,密切石油石化行业需求、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体系,抢抓机遇、实干图强,蓄势聚能、蓬勃向上。
  五年来,学院全体师生牢记“国之大者”,围绕高质量发展,识大体、顾大局、讲情怀、重团结、乐奉献,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持党建和业务相融并举,用改革促进发展、用创新激发活力、用团结汇聚力量、用行动体现担当,圆满完成学院建设初期的各项任务。
  强化党建政治引领,构筑学院发展新格局
  学院党委自成立之日起,坚持强化政治引领,筑牢理想信念之魂。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;深刻领悟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,抓好干部队伍建设;深刻领悟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,汇聚同心、共筑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。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学校党委决定,扎实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、党史学习教育、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学习教育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,不断拓展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,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,将巡察整改与学院事业发展紧密结合,保证巡察整改落地落实。
  学院党委注重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,认真开好学院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,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,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、教代会和教授委员会作用,注重做好结合文章,围绕核心工作,聚焦重点任务,将党的建设、学习教育活动和业务提升等工作统筹推进,实现党建与业务相融并举、互促共进。
  学院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,积极推进基层党建“双创”工作,材料科学与加工系党支部高质量通过第二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培育创建单位验收。凝练学院精神、打造优良文化、营造和谐氛围,建令人尊重的学院,做令人尊重的教师,育令人尊重的学生,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认同感、归属感、荣誉感。扎实细致做好三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,在校合唱比赛、田径运动会和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佳绩,一批优秀党员和集体受校级以上表彰。
  学院不断加强和完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。坚持党委政治保障、院长行政负责、教授委员会学术决策“三位一体”管理体制,明确系主任、学科(专业)带头人、团队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和任务,组建学术、教学、督导等专业指导委员会,并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。推进教育教学、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,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,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,民主治院、依规治院体制机制日臻完善,管理服务效能不断提升。
  科学设计顶层规划,明确发展目标新篇章
  学院成立伊始,便强化顶层设计工作,积极广泛开展校内外调研,组织学院全体师生献言献策,就成立学院的背景、目的、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进行多渠道、深层次的研讨,确保各项工作定好调、开好头、起好步。每年召开专门会议,围绕目标任务进行系统梳理、逐项分析,谋划学院的未来和发展。
  学院着眼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以及“双碳”目标等新形势,结合实际,梳理规划学科专业布局,坚持理论、技术、应用并举,围绕石油石化用材和新能源新材料组建科研团队,明确了油气装备材料为优先发展方向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智能材料设计为重点发展方向、海洋新材料为培育方向,申报成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并于2019年开始招生。
  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,从上一轮的B-档次提升到B档次,材料科学学科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%的位次稳步提升,全国排名46位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“在青高校服务青岛市产业发展重点学科”。
  秉承人才强院战略,形成引才育才新氛围
  学院秉承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,以“高端人才引进、青年教师培养、教师潜力挖掘”为主要抓手,引育并举,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,围绕形成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领衔的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,师资体量初具规模,根据学科方向高效汇聚、培养和使用人才。
  先后出台多项人才工作文件,成立人才引进专班、青年教师促进会等组织,实施“团队负责人—系—学院”联动机制,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和体制优化,师资队伍规模实现合理扩充,师资质量日益提升。目前,学院共有专任教师92人,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96.7%,45岁及以下师资占比55.4%,教师中拥有海外经历一年以上的教师数量占比超过70%。先后引进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、国家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、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,现有“泰山学者”13人、省杰青获得者2人、省教学名师1人、省优青获得者2人。五年来,省部级以上人才从建院初期的6人增加到目前的20人,增长了233%。
  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提升,推行教学团队建设,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、山东省、学校各级各类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以及专题讲座等。先后获首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、山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、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,2位教师获评“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”。
  注重质量内涵发展,取得教育教学新突破
  学院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,深入贯彻“四个回归”,立足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,聚焦人才培养目标,按照学科、学位点、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以课程思政为引领,对学位点/专业、课程、教材、教学改革、教学成果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进行一体化规划建设,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,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。
  全面贯彻OBE教育理念,对标专业认证标准,细化教学各环节要求,不断丰富学位点、专业建设内涵,修订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。材料科学与工程、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并分别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;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2个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;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列入教育部、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试点专业。2019年开始材料专业大类招生、2020年开展本研一体化培养,竭力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条件。
  始终将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作为立德树人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,激励教师开展课程理念创新、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,打造具有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,全面提升课程与教材建设水平。目前学院建设国家一流课程1门、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、山东省一流课程6门,2门课程入选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公开出版教材9部,规划出版教材20多部。
  注重教学研究和成果总结,积极开展教学项目立项和研究工作,先后获批山东省重点教改项目2项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项、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2项、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项目3项、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3门。2022年,获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(本科和研究生),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4项。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开展山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,统筹安排2020-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。
  以教学资源基本建设为保障,强化实践平台建设,完成古镇口校区教学实验室规划工作,按照模块化建设思路,构建1(中心公共平台)+10(模块)的教学实验室格局,形成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。完成教学基本建设项目申报以及教育部专项-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(2022-2024),建有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37个。
  聚焦高端平台建设,培育科学研究新成果
  学院强化科研团队建设,加强有组织的科研,努力打造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高地。五年来,共获批纵向项目151项,其中省部级及以上132项;包括国家人才类支持计划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3项;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、重点研发计划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、重点项目、创新团队及人才计划类等项目23项。2022年首次在JG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、首获科技攻关“揭榜制”专项、获批首批青岛西海岸新区“高校校长基金”项目。到位科研经费连年增长,从建院初期的不足1000万元增至2022年的3926万元。
  注重学科资源整合,加强平台建设,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。先后获批海洋油气装备焊接与表面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、能源装备腐蚀控制青岛市国际合作基地、青岛市油气分离和转化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、青岛市光电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、青岛市能源装备腐蚀控制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平台。以学院教师为第一作者/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检索论文1200余篇,其中,T0类期刊论文283篇;授权发明专利108项;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项,经济效益305万元。学院教师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,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、二等奖,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、三等奖,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、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、山东省专利奖、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。
  培根铸魂五育并举,凸显学生工作新气象
  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以学生为中心,做到思想引领铸魂、日常管理固本、组织建设强基、第二课堂助优、队伍建设护航,服务学生成长成才。积极探索以党建中心为载体、横纵支部相结合的两校区党建联动体系。先后邀请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”获得者、“时代楷模”、优秀校友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,打造“扬帆论坛”等品牌活动,涵养学生家国情怀。获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、先进学生党支部2个、优秀学生党员3人、优秀党建工作者2人;牵头成立古镇口校区学生组织功能型团总支。获评2021-2022年度红旗团委,1个团支部获评2022年度全国高校“活力团支部”并成功入选“TOP100”榜单,2个班级获评山东省先进班集体。先后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7篇、优秀硕士论文11篇;8人获评学校“学术十杰”,5人获评校长奖。
  坚持规范日常管理,突出育人导向,促进优良学风形成,重视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,全方位提升就业质量。通过学科科技竞赛、师生午餐叙、随堂听课、各类座谈会等方式,调动各方资源,形成学风建设合力,学业预警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,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连续4年保持在50%以上,毕业生平均离校就业率为92.45%;4名学生入选研究生支教团,9名学生参军入伍,3名学生入选“西部计划”。
  搭建多元化平台,助推学生全面发展。构建“一阶梯三保障五合力”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获得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等国家级奖项76项。连续四年获评学校运动会“院长杯”,2023年运动会获学生甲组(本科生)团体总分第一名。在校园文化建设“321专项计划”表演中,三个节目获一等奖,大型原创话剧《血沃中华—赵一曼》作为首场展演成功演出。
  坚持内外交流拓展,开创社会服务新局面
 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,与美、澳、俄、英等10多个国家40余所知名大学/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,累计派出160余名师生赴海外学术交流、联合培养、攻读学位和课程研修,拓展国际视野、增强国际意识。
  按照“面向行业、立足山东、服务青岛、融入地方”的理念,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渠道,提升服务地方经济、发展高新科技、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,营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格局。专家教授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,王荣明教授当选第三届黄岛区政协常委、并被聘为青岛市第十四届政协信息员;孙道峰教授接受西海岸新区电视人才工作专栏《智汇西海岸》采访,并针对校城融合、青年教师服务新区产业提出建议;张军教授受邀参加2022中国(青岛)国际菁英创业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并接受专访。组织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在山东省科技厅汇报及交流,先后走访了政府、山东港口集团、油田等100余家单位,推介成果、寻求合作。成功举办山东省能源与装备材料研究生暑期学校、山东省第三届金相技能大赛,以秘书长单位组织参加山东省材料学会。
  社会实践常态化开展,学院加强校地共建、区域联建,帮助大学生更好了解社会实际、服务人民群众、提高社会化能力,累计与8个社区开展结对共建,在青岛西站、古镇口海军中学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,累计服务人群万余人。
  作为最早入驻古镇口校区的学院之一,学院以新校区投入使用为新契机、新起点,坚持两校区一体考虑,统一规划、统一布置、统一考核,不断完善两校区“学院—系—团队”管理机制,强调工作的同步性、培养质量标准的一致性。扎实做好两校区的运行与管理,保证了两校区平稳运行、人才培养质量不滑坡。
  回望来时峥嵘路,踔厉奋发新征程。党的二十大已经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。学院将在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,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,在校内外单位的支持下,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围绕“建设国内一流、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型学院”的目标,以更加昂扬的姿态、更加务实的行动、更加坚定的脚步,迈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。
  (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稿)

  
  2018年10月13日,学校召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班子任职宣布大会,校长郝芳对学院工作提出要求

  
  材料科学与加工系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

  
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获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

分享到:
其他


 

<<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>>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